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
常啼菩薩的悲傷
 
        讀到這一段文時,好像觸碰到內心深處的底蘊,產生強大的共鳴。但凡世間上任何一樣事物,或是剛出生的嬰孩,就注定步向死亡的終點。人生在世,除了吃喝玩樂以外,「雖壽百年,臥消其半」,七除八扣之後,剩下來的時間真是一鱗半爪,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平日對於時光之流逝看似無動於衷,因為我們漠視這生死大苦聚之憂患,心識過於粗糙,對這些自然現象(無情說法)視而不見。人生在世,匆匆幾十年,轉眼即逝,在這有限的生命時光當中,怎教人不珍而重之。相對而言,就因為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,才突顯出它的寶貴。而善會運用這寶貴光陰來利己利人者,更突顯出他的智慧。《出曜經》云︰「夫人欲立德,日夜無令空,日夜速如電,人命迅如是。」

        在佛寺的境教中,也在在的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,金烏似箭,玉兔如梭,光陰一去不復還。在晚課的誦念中,也一再的提醒我們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。」一日一日的過去,反觀自己的道業德行,卻是逆其道而行,無增反減,怎教人不感到慚愧痛心呢。當如之何,瞭解自己的問題點之後,還須精勤用功,將功補過,總好比落入那無盡的悔疚來得更實際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沒做到如常啼菩薩見日落即悲感哭泣,但每當日盡之時,內心亦感到萬分慚愧。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身為佛門弟子,吾亦日恆審察,反醒自己今日的行為造作,有否符合身為一位出家人所應具備的行儀,對佛陀的教法有否落實於生活中,有否時刻提起正念,觀照心識的生滅。

        總而言之,佛教生活化,佛教化生活,起心動念察覺於微時,覺照於當下,待功夫成遍,自然能夠深契中道實相。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