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
法性見了沒

    如果學習佛法而沒有將法義回歸到心性上下功夫,則一切的學習皆變成戲論,徒勞無功。無論是什麼學問,都具有理論與實踐這兩門,是不能分割的,台宗稱之為教觀二門。智旭大師說:「佛祖之宗要唯教觀,教者聖人被下之言,觀者稟教修行之法。」

        雖然說學佛的目的是在於解脫生死輪迴之束縛,但我們也要知道什麼是生死?什麼是輪迴?為何要追求解脫?連苦本都不知道,更枉論斷煩惱等事,如經中所言:「若有眾生,不知苦本,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。」學佛能夠進步與否,取決於我們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之淺與深。緣覺聖人見花開花落就能悟道,聲聞眾觀世間苦集二諦也能成就,這兩類聖人可以說是真正的內行人,見到(道)了法性之理,從此起修,慢慢就能夠徹見中道實相理體,登涅槃山頂。

        佛陀常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的,沒有什麼值得留戀,因為都是虛妄的呀﹗想留戀也留不住。但是,明明知道世間相就是如此,為何還是貪取執著呢?就如佛說:「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,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」,問題的根源在於無明妄動。法性本來寂靜靈明,只因我們妄認一切事物皆是實有,也認為有自我主體的存在。譬如看見鏡中的自己,就認定那是真我,甚至還為了鏡中影像的好醜而生憂樂之心。殊不知鏡中之影像是自己所投射,自我都還不真實更何況鏡中像。徹見法性之聖者就能夠了達事物之真實相,其心猶如大圓鏡一般,能映照萬物而不留下任何痕跡,有分別心無分別想。
《維摩經》中有提到:「淫怒癡性,即是解脫」,貪欲與涅槃,冰碳不同爐,元是一性所現,只是凡聖的差異,所表顯出的不同,如智師所說,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。世間一切萬法無非真如法性之顯現,就能現之主體而言,則不變隨緣;就所現之客體而言,則隨緣而不變,能所皆是空寂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能深觀一切身心內外事物皆是緣起無生,這就是十乘觀法的觀不思議境,能觀智與所觀境皆是不可思議,此不可思議既是法性之妙顯,則能所一如,這種觀法就如智者大師所言︰「初緣實相造境即中,無不真實,繫緣法界,一念法界,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,己界及佛界、眾生界亦然。」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