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世音菩薩的 「聞性」
我們聽到人家在叫我,通常我們會回答:「聽到了!」這聽到是指耳根與聲塵和合而產生聞識,我們就會分別聲音的好壞,從而產生種種的心識作用。從唯識學的角度而言,這稱為「唯識相」,而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,是屬於「唯識性」。
聲塵之本質是虛妄,是透過眾因緣的和合而呈現,例如我們人所發出的聲音,是氣流與喉嚨頭的相互振動,才能產生聲音,有能振動的氣與被振動的喉嚨,在加上要有空間等等。這聲音沒有自主、獨一、恆存與不變的自體,因此可以肯定其本質是空的。所聽聞的聲音既然是空,那能聞的個體又是如何的呢?耳根(包括凈色根)的本質是四大所造,耳以聲為緣,而生耳識,耳識依根而生,耳根因識就能聽,而能聽者名為耳識。耳根與聲音的和合當下就生觸(心生之所在)。隨著上述之因緣的消失,心也在不斷的生滅當中相續。因為心在剎那間的生滅生滅,沒有禪定是很難察覺得到的,是故心又可以稱為「相續」。因此,能聞與所聞都是不實的,是有為的。在相對於這有為的音塵背後,卻有一不生不滅之聞性。這不生不滅之聞性,是相對於有生有滅而言。《楞嚴經》裡有提到「六根互用」的境界,其實只是借用凡夫的六種感觀來說明而已,如來藏性之妙用是不可思議的,非凡夫所能理解,唯證方知。
既然聲塵是虛妄的,本是空、是無生的,能聞的耳根亦是虛妄的,本是空、是無生的。因此,二者之生起是無生之生,滅是無生之滅,「生滅二圓離,是則常真實」。當聽聞到外在的聲音時,以反觀的覺察力,看看心識對聲音的反應。這種覺照的功夫在實踐的過程中,能夠使很多負面的情緒在無形中消歸於空性。
觀世音菩薩是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,忽然超越世、出世間」的耳門圓通,這種消融能聞所聞的對立而反歸到自性上,故能「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