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
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法性見了沒
如果學習佛法而沒有將法義回歸到心性上下功夫,則一切的學習皆變成戲論,徒勞無功。無論是什麼學問,都具有理論與實踐這兩門,是不能分割的,台宗稱之為教觀二門。智旭大師說:「佛祖之宗要唯教觀,教者聖人被下之言,觀者稟教修行之法。」
雖然說學佛的目的是在於解脫生死輪迴之束縛,但我們也要知道什麼是生死?什麼是輪迴?為何要追求解脫?連苦本都不知道,更枉論斷煩惱等事,如經中所言:「若有眾生,不知苦本,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。」學佛能夠進步與否,取決於我們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之淺與深。緣覺聖人見花開花落就能悟道,聲聞眾觀世間苦集二諦也能成就,這兩類聖人可以說是真正的內行人,見到(道)了法性之理,從此起修,慢慢就能夠徹見中道實相理體,登涅槃山頂。
佛陀常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的,沒有什麼值得留戀,因為都是虛妄的呀﹗想留戀也留不住。但是,明明知道世間相就是如此,為何還是貪取執著呢?就如佛說:「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,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」,問題的根源在於無明妄動。法性本來寂靜靈明,只因我們妄認一切事物皆是實有,也認為有自我主體的存在。譬如看見鏡中的自己,就認定那是真我,甚至還為了鏡中影像的好醜而生憂樂之心。殊不知鏡中之影像是自己所投射,自我都還不真實更何況鏡中像。徹見法性之聖者就能夠了達事物之真實相,其心猶如大圓鏡一般,能映照萬物而不留下任何痕跡,有分別心無分別想。
《維摩經》中有提到:「淫怒癡性,即是解脫」,貪欲與涅槃,冰碳不同爐,元是一性所現,只是凡聖的差異,所表顯出的不同,如智師所說,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。世間一切萬法無非真如法性之顯現,就能現之主體而言,則不變隨緣;就所現之客體而言,則隨緣而不變,能所皆是空寂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能深觀一切身心內外事物皆是緣起無生,這就是十乘觀法的觀不思議境,能觀智與所觀境皆是不可思議,此不可思議既是法性之妙顯,則能所一如,這種觀法就如智者大師所言︰「初緣實相造境即中,無不真實,繫緣法界,一念法界,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,己界及佛界、眾生界亦然。」
常啼菩薩的悲傷
讀到這一段文時,好像觸碰到內心深處的底蘊,產生強大的共鳴。但凡世間上任何一樣事物,或是剛出生的嬰孩,就注定步向死亡的終點。人生在世,除了吃喝玩樂以外,「雖壽百年,臥消其半」,七除八扣之後,剩下來的時間真是一鱗半爪,少之又少。
我們平日對於時光之流逝看似無動於衷,因為我們漠視這生死大苦聚之憂患,心識過於粗糙,對這些自然現象(無情說法)視而不見。人生在世,匆匆幾十年,轉眼即逝,在這有限的生命時光當中,怎教人不珍而重之。相對而言,就因為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,才突顯出它的寶貴。而善會運用這寶貴光陰來利己利人者,更突顯出他的智慧。《出曜經》云︰「夫人欲立德,日夜無令空,日夜速如電,人命迅如是。」
在佛寺的境教中,也在在的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,金烏似箭,玉兔如梭,光陰一去不復還。在晚課的誦念中,也一再的提醒我們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。」一日一日的過去,反觀自己的道業德行,卻是逆其道而行,無增反減,怎教人不感到慚愧痛心呢。當如之何,瞭解自己的問題點之後,還須精勤用功,將功補過,總好比落入那無盡的悔疚來得更實際。
雖然沒做到如常啼菩薩見日落即悲感哭泣,但每當日盡之時,內心亦感到萬分慚愧。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身為佛門弟子,吾亦日恆審察,反醒自己今日的行為造作,有否符合身為一位出家人所應具備的行儀,對佛陀的教法有否落實於生活中,有否時刻提起正念,觀照心識的生滅。
總而言之,佛教生活化,佛教化生活,起心動念察覺於微時,覺照於當下,待功夫成遍,自然能夠深契中道實相。
觀世音菩薩的 「聞性」
我們聽到人家在叫我,通常我們會回答:「聽到了!」這聽到是指耳根與聲塵和合而產生聞識,我們就會分別聲音的好壞,從而產生種種的心識作用。從唯識學的角度而言,這稱為「唯識相」,而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,是屬於「唯識性」。
聲塵之本質是虛妄,是透過眾因緣的和合而呈現,例如我們人所發出的聲音,是氣流與喉嚨頭的相互振動,才能產生聲音,有能振動的氣與被振動的喉嚨,在加上要有空間等等。這聲音沒有自主、獨一、恆存與不變的自體,因此可以肯定其本質是空的。所聽聞的聲音既然是空,那能聞的個體又是如何的呢?耳根(包括凈色根)的本質是四大所造,耳以聲為緣,而生耳識,耳識依根而生,耳根因識就能聽,而能聽者名為耳識。耳根與聲音的和合當下就生觸(心生之所在)。隨著上述之因緣的消失,心也在不斷的生滅當中相續。因為心在剎那間的生滅生滅,沒有禪定是很難察覺得到的,是故心又可以稱為「相續」。因此,能聞與所聞都是不實的,是有為的。在相對於這有為的音塵背後,卻有一不生不滅之聞性。這不生不滅之聞性,是相對於有生有滅而言。《楞嚴經》裡有提到「六根互用」的境界,其實只是借用凡夫的六種感觀來說明而已,如來藏性之妙用是不可思議的,非凡夫所能理解,唯證方知。
既然聲塵是虛妄的,本是空、是無生的,能聞的耳根亦是虛妄的,本是空、是無生的。因此,二者之生起是無生之生,滅是無生之滅,「生滅二圓離,是則常真實」。當聽聞到外在的聲音時,以反觀的覺察力,看看心識對聲音的反應。這種覺照的功夫在實踐的過程中,能夠使很多負面的情緒在無形中消歸於空性。
觀世音菩薩是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,忽然超越世、出世間」的耳門圓通,這種消融能聞所聞的對立而反歸到自性上,故能「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」
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
專有名相解釋
《六妙法門》專有名相集
釋自本
一行三昧:梵文ekavyūha-samādhi。修行者將心定於一種行相之境界中,此種禪定法門謂之一行三昧。有種種不同類型。如觀法界平等一相的三昧;禪宗之行住坐臥皆在直心境界中之三昧;以及淨土宗的依稱名念佛而起的念佛三昧等。此詞又譯作一相三昧,或一相莊嚴三摩地。宗密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卷上之一謂︰「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,元無煩惱,無漏智性本自具足,此心即佛,畢竟無異,依此而修者,是最上乘禪,亦名如來清淨禪,亦名一行三昧,亦名真如三昧。」
止觀:「止」是梵語śamatha(奢摩他)的意譯,「觀」是梵語vipasyana(毗鉢舍那)的意譯。「止觀」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兩大支柱。在我國的天台宗之中更成為禪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門。茲分釋如次︰「止」即指精神統一而達無念無想的寂靜狀態,「觀」指以智慧思惟觀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。在戒定慧三學之中,「止」屬於定學的領域,「觀」則為慧學所概括。三界的止觀比重各有不同。色界四禪定是「觀」慧勝,無色界四無色定以「止」為勝,欲界定則唯有「觀」而無「止」。總而言之,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三界中,層次愈高,「觀」的比
重愈少,而「止」則逐漸加強,至無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或滅盡定時,完全沒有「觀」(慧)的作用,而成無念無想的狀態。在各級禪定之中,第四禪止觀均等。佛即在止觀均等的狀態中,進入其成道或入滅的境界。
三三昧:梵trayaḥ samādhayaḥ,巴tayo samādhī。指三種三昧。為印度佛教的三種觀行法門。也可視為三種實踐原理。三昧,令心住一境不散亂之意。就能修之行而言,又稱三三摩地、三三等持;就所觀之理,又稱三空;若就斷障之意,則稱三治。其中,三三昧與三三摩地乃新舊譯之不同;舊譯將三昧翻為定,新譯則將三摩地譯作等持。此三三昧通於有漏、無漏。其無漏者,為入涅槃解脫之門,故稱三解脫門;有漏者即三三昧。諸經論對此三三昧頗有異說,茲略釋如次︰
《增一阿含經》卷十六等所說︰
(1)空三昧︰謂於萬有觀人、法皆空。在觀四諦十六行相中,此三昧是與苦諦的空、非我二行相相應的定;即觀我所見、我見皆空。
(2)無相三昧︰謂觀空故無差別相狀,是與滅諦的滅、靜、妙、離四行相相應的定。涅槃(即滅)離色聲香味觸五塵、男女二相,及生、異、滅三有為相等十相,故名無相;此三昧緣滅,故得無相之名。
(3)無願三昧︰又稱無作三昧、無起三昧。謂觀諸法無差別相狀故無所願求,乃與苦諦之苦、非常二行相,集諦之因、集、生、緣四行相,道諦之道、如、行、出四行相等十行相相應的定。苦、非常與集諦的四行相皆可厭患,故不應求取,而道諦如船筏亦應捨之;此三昧以之為緣,故名無願。又於諸法無所願樂,則無所造作,故名無作,或稱無起。
四禪:梵catvāri
dhyānāni,巴cattāri jhānāni。色界靜慮的四種區分。即初禪、第二禪、第三禪、第四禪。禪者,禪那(dhyāna)之略,譯作靜慮。故又名四靜慮。《長阿含》卷八〈眾集經〉云(大正1‧50c )︰「復有四法,謂四禪。於是比丘除欲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離生喜樂,入於初禪。滅有覺觀內信一心,無覺無觀定生喜樂,入第二禪。離喜修捨念進自知身樂,諸聖所求憶念捨樂,入第三禪。離苦樂行先滅憂喜,不苦不樂捨念清淨,入第四禪。」初禪攝尋、伺、喜、樂及心一境性五支;二禪攝內等淨、喜、樂及心一境性四支;三禪攝行捨、正念、正慧、受樂及心一境性五支;四禪攝行捨、念清淨、非苦樂受及心一境性四支,總共十八支。但實支之體唯十一種,即初禪的五支,二禪的內等淨,三禪的淨、念、慧及樂,四禪的捨受。
五門禪:即五大坐禪觀法(數息觀、不淨觀、慈心觀、因緣觀、念佛觀),並詳述每一觀法的理論及其對治之病,尤其力說觀佛之法。此五停心觀乃出自《五門禪要法》或《禪經要用法》一卷。
六妙門:天台宗所立的六種禪觀,即數息門、隨息門、止門、觀門、還門、淨門。相當於三種止觀中的不定止觀。智顗《六妙法門》一書(《大正藏》第四十六冊),即闡釋此種法門者。
七依定: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卷185:「如契經說。有七依定。我說依彼能盡諸漏。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。又契經說。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。想定者。謂四靜慮三無色。能達聖旨者。謂能起智斷煩惱修道盡漏。
八背捨:梵aṣṭau vimokṣāḥ,巴aṭṭha vimokkhā。新釋為八解脫。再加八勝處十一切處,謂之三法。此三法為遠離三界貪愛一具之出世間禪也。智度論二十一曰:「背舍為初門,勝處為中行,一切處為成就也,三種觀足,即是觀禪體成就。」八種由淺入深的禪觀行法門。依此八種禪定力量可斷三界煩惱,證得解脫,故名八解脫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八十四(大正27‧434b)︰「八解脫者,(一)有色觀諸色解脫;(二)內無色想、觀外色解脫;(三)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;(四)超諸色想、滅有對想、不思惟種種想、入無邊空、空無邊處、具足住解脫;(五)超一切空無邊處、入無邊識、識無邊處、具足住解脫;(六)超一切識無邊處、入無所有無所有處、具足住解脫;(七)超一切無所有處、入非想非非想處、具足住解脫;(八)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、入想受滅身作證、具足住解脫。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