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與不變
釋自本
宇宙間之萬事萬物,在其本質的立塲上,沒有變與不變的相對待性。一切都是隨著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而產生變化,或是因應不同的角度與層面而隨緣變現。當我們細心去觀察,會發現眼前的世界,形色種類,表面上看雖然各不相同,但其本質不外地(堅性)水(濕性)火(煖性)風(動性)四大元素所組成。隨著各自的因緣而呈現出不同的形貌與狀態,各有其特性與功用。物與物之間看似互為相待,彼此對立,卻都是一合相,四大所成。當事物壞滅後,自然而然還歸四大,一切現象只是因緣所促成。
一切有情於諸趣中輪迴流轉,生滅相續不斷,若以無常(變)的角度來觀察,則一期生命都是處於變化當中,從出生到老死;若換另一個角度看,一切有情還是存在於世間(不變),此死彼生,相互輪接。不會因為無常而於此世上滅絕,除非是人為。我們不斷去轉換角色,有時是主角,有時則是配角,聽隨心的指導而去演譯每一個單元。這心是萬物的主宰者,是亙古不變,歴劫而常新。猶如電燈泡壞了,須要換一個新的,電沒有因此而有所減損。
「落紅並非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」一片片落花,看似凋謝,散落地上,經過一段時日之後,就會將其能量轉化成有機土,繼續對其前身作出貢獻。一切看似無常,不斷在變化,其實無常不就是常嗎!變化的本質就是不變。例如萬物皆接受陽光的照耀,樹葉會把太陽的紫外線轉化成葉綠素,太陽板吸收後會轉化成太陽能發電,而人體須要陽光以產生維他命D。同樣吸收太陽的紫外線,卻隨著各自的狀況而轉變。所以若是能夠對事物有深度的觀察與分析,大自然是蘊含著無窮奇妙的變化。
《中論》說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。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;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世間的一切相待現象,是依眾生妄起分別而假立,亦因應有情的業感,隨類而化現為依正二報。事相上雖千差萬別,但於理體上怎樣才能夠不變隨緣,處境不變,處變不驚呢?要解答這個問題,就必須了解「中道」。「中道」是佛教最特殊的思想中心,超越其他宗教的「唯善至上」。它闡明心是空寂的,是六根緣六塵而生,離根或塵覓心則了不可得。而外塵境則生滅無常,一切都是幻有,是假的。既然內是空,外是假,兩者不執,不落兩邊,中道實相自然而顯。
自從學佛後,個人對事物是抱持慎思明辨的態度,春觀百花開,秋觀黄葉落,萬物循序著其生滅週期終而復始,生生不息。而反觀那跟隨著我於「理」不明,迷真逐妄的「靈明覺性」,無論我怎樣變它都不變。其與我是不二不異,「原本一種性,只是別形軀」,我流轉於三途六道之間,時好時壞;而覺性則超然物外,在其立塲上是沒有所謂的善與惡,對與錯,是中立的,一切事物變與不變對其沒有影響,但卻能清楚明暸。我很祈望能夠早日與其相會,為其解開塵勞的封鎖,待其塵盡光生之時,為我照破山河萬朵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